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中国科协 科技部 国务院国资委关于评选全国创新争先奖的通知》(人社部函〔2020〕27号),经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各推选单位推荐,共推荐创新争先奖状候选对象4人、创新争先奖牌候选对象1个。经学会民主推荐、专家评议、常务理事会研究决定,向中国科协推荐陈政清教授、杨建中研究员、苏成教授、王开云研究员(排名不分先后)为创新争先奖状候选人、机械结构力学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创新争先奖牌候选团队,现予以公示。
陈政清,男,汉族,1947年10月生,湖南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政清院士是我国工程力学专家,在结构非线性分析理论与应用、结构减振技术、结构抗风理论与试验技术等三个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研究处于学科前沿与学科交叉领域,研究成果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和原创性。研究成果应用广泛。其中,电涡流减振技术已获得中国、日本、美国、欧盟等13个国家的发明专利授权,在五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了成果转化,已应用于上海中心大厦、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和多座长江大桥等国内外土木工程项目,显著提升了我国减振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培养了一批高级技术人才。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一等奖8项;发表论文150余篇,出版著作5部。
杨建中,男,汉族,1969年7月生,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研究员。杨建中研究员是我国航天器机构研究领域的专家,长期从事空间机构技术研究,并在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的两个委员会担任委员。20余年来参与、主持了我国航天重大工程“神舟”号系列飞船的舱段连接分离机构、航天员座椅缓冲机构以及“嫦娥系列探测器”、“火星探测器”着陆缓冲机构等重大装备的技术攻关与工程研制工作,出版了多部有行业影响力的学术专著,为“神舟”号载人飞船返回舱的安全返回、“嫦娥三号”与“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月面软着陆任务的圆满成功、“嫦娥五号”与“火星探测器”着陆缓冲机构的成功研制、空间机构技术发展与人才培养作出了突出贡献。
苏成,男,汉族,1968年6月生,华南理工大学校长助理、教授。苏成教授是非平稳随机振动时域显式方法的创建者。该方法已编入广东省地方标准,成为继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之后我国建筑抗震设计地方规范采用的第三种分析方法,在包括主跨1688 m的广州虎门二桥坭洲水道悬索桥、主跨700 m的江门江顺混合梁斜拉桥、主跨468 m的汕头牛田洋钢桁梁斜拉桥等大跨桥梁结构、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厂房等建筑结构抗震和减隔震设计中得到成功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关成果已发表在结构工程、地震工程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并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两项。
王开云,男,汉族,1974年7月生,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王开云研究员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期奋战在轨道交通第一线,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构建了重载列车与轨道动态相互作用的系统分析方法,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提出了降低重载列车纵向冲动、减轻轮轨动力作用等关键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产生了重大社会经济效益,推动了我国重载铁路技术进步。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一),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个人还获得了中国青年科技奖、茅以升科学技术奖。
机械结构力学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要依托学科为力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学科。实验室始终以国家重大装备和工程建设需求为牵引,创新争先,服务国家,业绩突出。实验室人员爱岗敬业、严谨治学、学风正派;学术氛围、创新氛围和人文氛围浓郁。实验室科研团队在特殊环境下超声电机、飞行器新型起降系统和缓冲装置、飞机结构动力学与控制、新型结构强度预测、结构健康监测等方面,攻克多项关键核心技术。成果应用于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歼15、歼20、运20、直20、C919等20多个国家重大工程或现役主战装备,为国家重大科技工程、航空航天装备建设和推动行业科技进步做出重要贡献。
各相关单位和学会会员,认为候选对象不符合评选条件的,可在公示期内以书面形式向学会反映。凡以单位名义反映情况,须在书面材料上加盖单位公章;以个人名义反映情况须署实名及联系信息,以便核实。学会对反映的情况按有关规定严格保密。
公示期:2020年4月20日-2020年4月24日
邮寄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御道街29号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办公室
邮政编码:210016
联系人:张利明
电话/传真:(025)84892135
邮箱:csve@nuaa.edu.cn
中国振动工程学会
2020年4月20日
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关于推荐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候选对象的公示.pdf